BJ-Draw-1-henry-mod-header

中國報 China Press | 文創‧爵士現場‧婆羅洲爵士音樂節(上篇)爵士搖擺相約婆羅洲

剛過去的婆羅洲爵士音樂節,是在一間漂亮的砂拉越木屋子裡舉行,精雕細琢的木工佈滿房子外牆,密密麻麻的花草木刻捲著木門、門楣、門框。木屋子坐落在美裡海邊,夕陽西下,光線射進來染紅人們的臉龐,我們是音樂節的開場樂隊;來自日本的吉他手三好功郎(Isao Miyoshi)是我們的嘉賓,他的音樂強勁熱烈,有著不同的故事。

那天傍晚,我們的音樂滾著尚未散去的正午熱浪,席捲整間木房子,音符節奏滾動著,像核彈爆發后的餘波,在擠滿人的空間裡來回繚繞。節目策劃人是吉隆坡老牌爵士俱樂部的老闆娘,我斜眼看到她在台邊微笑。當我們的眼神相接,她給我一個眨眼。她應該很滿意吧?從觀眾的反應來看,我們的演出大受歡迎。不過,台上熱死了,演奏完畢竟然好像要虛脫了。

參與過許多爵士音樂節,像集郵一樣收集音樂經歷,同時和世界各地的音樂家交流,是做音樂路途上很有滿足感的經驗。很多音樂節,因為經費、我們不是大牌、節目時間緊張、商業考量,主辦方常常希望用最少的錢,達到最大的效果。

主辦方有時候可能看準音樂家尋求曝光率的心態,付給很少的酬勞,或不給酬勞要音樂家自行包辦飛機票、交通等,來填補音樂節的節目。很多音樂節節目看起來多得不得了,就是用這種方式撐起來的。不過,可能我的基因裡總是少不了中華民族生存本能的DNA,篤信著“殺頭生意有人做,虧本生意無人做”的金科玉律,所以要自己貼錢去演出,爭取曝光率的事,我總是不做的。

爵士樂在亞洲跌跌撞撞

音樂圈時常流傳著一些恐怖傳聞,有餐廳開張要樂隊來助興,可是無法提供金錢補償,可是可以提供“曝光”機會。這在自由業者如平面設計師、網站設計或攝影圈子裡,也一定有相似的問題。不過,“曝光”吃了不能解饑啊,老闆!

這次的婆羅洲爵士音樂節,請來至少13個國家的演奏家,大家說著爵士的音樂語言,不太需要交談,一有人開始一個節奏,一個和弦,一個動機,就可以玩起來了。當然,個人口味喜好經歷的參差,還是顯著的。來自歐洲的樂手總喜歡往自由即興那裡去,怪叫嘶喊,急促亂竄的音符,浮動在暗湧的律動上。亞洲的樂手,還是比較守護著傳統爵士傳承,還在探討如何從爵士樂裡,吸取養分並與亞洲音樂元素結合;或者如何用爵士樂,審視現代亞洲的生活。美國樂手則專注在爵士樂的未來,他們認為自己有著重新賦予爵士樂新意義的使命。比較這三種態度,我覺得頗有趣。

亞洲接觸爵士樂的歷史其實不短,不過一路跌跌撞撞,以致直到今天,爵士樂似乎還是很新奇的東西。可是君不見,老上海時代曲裡紐帶著爵士樂的基因,早在1920年代末,爵士樂已登陸上海和東北,在爵士樂的雛形時期,跟當時劃時代的流行音樂風潮,一起寫下屬於華人世界的新音樂。

不過,在中國共產黨的統治下,靡靡之音被冠以“黃色音樂”的名堂,而被封殺。我曾拜讀過在文革期間,有人偷偷聽貝多芬交響曲,不過曾聽聞有人偷偷聽爵士樂。來到80年代,中國改革開放當兒,已是搖滾樂的世界了。而在其他華人地區,爵士樂也是差強人意的裹在日本演歌、閩南曲、時代曲這些流行音樂當中。除了日本,東亞的爵士音樂,只有在近三十年開始蓬勃起來,我覺得跟東亞的經濟崛起不無關係。

Source: http://www.chinapress.com.my/20180519/